为海洋科教提供强力支撑
——访江苏海洋大学校长宁晓明
转自《中国自然资源报》第768期
江苏海洋大学是江苏唯一的综合性海洋大学,近日,校长宁晓明就优化办学空间、推动江苏海洋科教提质增效等话题,接受了记者的采访。
人才短板制约江苏海洋经济高质量发展
记者:目前,江苏海洋技术科学人才面临的挑战是什么?
宁晓明:与广东、山东等其他沿海省份相比,江苏在海洋高等教育、海洋科技创新等方面仍处于滞后状态。海洋技术科学人才总量不足,特别是复合型海洋技术人才总量不足,已成为制约江苏海洋经济高质量发展的最大短板。
江苏海洋经济的崛起首先要做强高端人才支撑。江苏涉海高校面广分散,整体“海味”不足,从专业分布来看,目前海洋人才培养以本科层次为主,硕士点和博士点较少,各高校部分涉海专业设置基础学科及传统专业偏多,重复相似的多,且主要面向传统海洋产业服务,面向海洋新兴产业的专业较少,海洋经济、海洋法律、海洋规划等人文社科专业领域近乎是空白。同时涉海高校科研院所相互之间联系沟通不充分,也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江苏海洋科教的发展。
海洋科学考察是研究海洋的基础。现代海洋观测主要包括海洋动力环境、海洋生态环境和海洋地质环境,而观测需要科学考察船、移动观测平台、浮标和潜标等搭载的各种先进海洋观测仪器等,这方面江苏与其他沿海省份相比存在着严重不足。当前,江苏涉海高等学校和科研院所由于科考条件限制,仅限于近海科学考察,无法向深海远海进军,制约了江苏省涉海科学研究的深入开展,也影响了海洋人才的培养。
加大创新平台建设推动海洋科技创新
记者:江苏海洋科教崛起是个长期的系统工程,对此您有什么建议?
宁晓明:江苏海洋科教崛起必须突出“人才兴海”战略,优化海洋人才结构;加强海洋科技创新平台支撑,突出集聚引领能力;优化海洋科技成果转化环境,构建科技转化新机制。
未来对海洋人才特别是技术专业类人才的需求将逐步递增。江苏应积极融入全球创新网络,借助“一带一路”建设、长江经济带发展、长三角一体化发展战略和国家级海洋经济发展示范区、自贸区建设,围绕海洋高端装备、高技术船舶产业集群、海洋信息技术等新兴海洋产业链,创新人才培养、引进、使用、流动、激励机制,发挥好高校、科研院所的人才聚集效应,汇聚国际水平的海洋领域战略科技人才和科技领军人才。同时,围绕产业链布局学科链,加大高校涉海学科博士点、硕士点建设支持力度,加大海洋职业技能培训、创新创业培训和产业高端技能人才培养;强化涉海高校的涉海广度和深度,拓展研究方向,培养跨学科、综合交叉的科研团队,加强与海洋技术相关的专业和学科建设,培养海洋技术人才,
推进海洋科技创新必须加大创新平台建设投入,应鼓励和支持有条件的海洋企业建设高水平的实验室、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并就重大关键性、基础性和共性技术问题进行系统化、配套化和工程化研究攻关。发展全链条海洋新兴产业,打造交叉研发集群,构建化工、钢铁、船舶制造等临港产业绿色高端发展新模式,创新引领海洋经济高质量发展。
政府部门应不断完善激励机制、市场机制,搭建桥梁促进和保障科技创新成果转化为海洋经济新动能。通过建设海洋技术产权交易平台,设立海洋产业子基金,建设海洋科技孵化器、涉海龙头企业创新平台、创业载体等方式,加快培育专业化的技术转移机构,进一步完善和规范自主知识产权创新体系、科研成果收益分配体系,形成一整套科学规范的工作流程,完善技术创新成果转化渠道。
多方合作加强涉海科教资源整合共享
记者:《江苏省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三五年远景目标纲要》提出,“要培育国家级海洋研究机构,支持建设海洋产业创新研究院和海洋技术产权交易平台,以江苏海洋大学等高校为依托,成立涉海产学研合作联盟。推进设立海洋产业子基金。”未来江苏海洋大学在科教资源整合与国际交流合作、提升科教实力方面有哪些重要举措?
宁晓明:我认为,应不断强化对全球海洋高端人才的虹吸能力,以共享机制为核心,以海洋科技创新资源系统整合为主线,建设具有公益性、基础性、战略性的科技基础平台,沿“一带一路”整合现有科技基础条件资源,建设国际科技基础条件平台中心,搭建一站式服务与共享平台,实现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及地区的无缝对接。
为了加强开放和交流,拓展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人文交流,加快建设海洋文化推广的传播平台,江苏海洋大学正积极推动与乌克兰国立造船大学合作共建马卡洛夫海洋工程学院,开展中外科研合作和人才培养。结合江苏现有产业基础和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发展需求,加强海上科学和技术的国际合作,建立国际创新合作平台,发起海洋大科学计划,促进创新成果的产出。开辟境外海洋特色产业基地和海外综合渔业基地,有序发展远洋渔业,合作开发海洋资源。积极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及地区共同开展重点实验室培育基地和企业重点实验室建设,引导重点实验室与国际接轨,推动成员间协同创新与科技成果产业化,加快建设一批高水平的海洋重点实验室和重点科研基地。
为了积极推进涉海产学研合作联盟成立,江苏海洋大学与省内涉海高校以及相关科研院所和高职院校,整合省内涉海资源,共享优质资源,共引高端人才,共创重大成果,共织交流网络,构建创新人才共享机制,创新实验室共享模式。结合各自海洋优势学科,积极与兄弟院校、政府部门、企业联合共建科研实验室,或直接与企业、科研机构等拥有先进设备的参与主体联系,在协商的基础上实施资源共享计划,创新信息共享机制,保证知识创新项目的顺利进行,加快创新成果落地转化。